煙臺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設計要響應黨中央的號召、順應新時代的要求、呼應人民的訴求,其建設理念、方向和路徑應圍繞其空間特性和主要功能展開。
加快空間實踐性的創新。
創建面向實踐的融合平臺,組建“新時代網絡文明實踐站”,將文明實踐中心與文明實踐所、站、基地融會貫通。建立平臺和終端貫通機制,打造實時智能的文明供需平臺,推動文明實踐供給側和需求側精準對接。
加大空間公眾性的生產。
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,應不斷地生發公眾性、保護公眾性、強化公眾性。生發公眾性,即是要推動設計主體、投資主體、建設主體的多元化,從結構設計到功能設置都要促進公眾性的生成。
保護公眾性。
即保證可達性、開放性、平等性,增強文明實踐中心在時間、空間、感官等方面的可接近性,提高空間管理、服務對象、實踐活動的開放性,維護個體和群體的平等權利。強化公眾性,要推動民眾參與和共享文明實踐中心,廣泛深入地組織公眾性實踐活動,以及注重教育內容的通俗化親近性,引導民眾積極、有效地參與其中。
加強空間教育性的營造。
一是發揮集中教育方面的優勢,用文明故事、道德資源、生活素材建立富有“共通感”的空間教育意境。二是喚起人們對精神文明內容和意蘊的共鳴,著力挖掘并固化文明實踐的意象要素,凝練地方文化的意象內涵,持續鞏固民眾的意象體驗。三是構造別具傳播力的空間符號,“象征符號與儀式都是社會認同與社會動員的方式”,因此要將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內容轉化為大眾化、視覺化的空間符號,創新運用媒介系統、視覺手段、藝術形式建設文明標志物,建設雕像、裝飾、圖標等空間標識點。
煙臺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設計要強化“線上線下”相融機制,推動實體空間網絡化,將“線下”的日常文明觀念和規范轉移到“線上”;推動虛擬空間實體化,將網絡空間中的教育內容轉化為現實空間中的模擬場景、實踐情景、教育情境,引導民眾主動踐行文明觀念。